北京时间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,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“羲和号”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(37°30′N,112°36′E)成功发射,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太空探日时代。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。结合所学知识,完成下面小题。
1 .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五带中的( )
A .热带 B .北温带 C .南温带 D .北寒带
2 . “ 羲和号 ” 发射当日,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( )
A .甲乙之间 B .乙丙之间 C .丙丁之间 D .丁甲之间
3 .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成功发射,主要得益于( )
A .人口众多 B .资源丰富 C .科技发展 D .交通便捷
B 2 . C 3 . C
【解析】 1 .地球上 23.5°N- 23.5°S 之间称为热带, 23.5°N- 66.5°N 称为北温带, 23.5°S-66.5°S 之间称为南温带, 66.5°N- 90°N 之间称为北寒带, 66.5°S-90°S 之间称为南寒带。太原卫星发射中心( 37°30′N , 112°36′E )是位于 23.5°N- 66.5°N 之间的北温带,故 ACD 错误、 B 正确,故选 B 。
2 .图中乙处北极圈是极昼,是 6 月 22 日前后的夏至日,按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,丙处是 9 月 23 日前后的秋分日,丁处是 12 月 22 日前后的冬至日,甲处是 3 月 21 日前后的春分日, “ 羲和号 ” 发射当日是 10 月 14 日,所以这一天地球是公转在图中丙与丁之间,故 C 正确、 ABD 错误,根据题意,故选 C 。
3 .发射人造卫星属于高新技术产业,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成功发射,主要得益于我国科技的发展,与人口众多和资源丰富无关,交通便捷的影响很小,故 ABD 错误、 C 正确,故选 C 。
【点睛】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,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,这一天称为冬至日,为 12 月 22 日,北半球昼短夜长,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;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,这一天称为夏至日,为 6 月 22 日,北半球昼长夜短,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;当太阳年内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,这一天称为春分日,为 3 月 21 日,全球昼夜平分;年内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,为 9 月 23 日,全球昼夜平分。
2018年2月7日,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—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。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和南极地区气候资料图。结合所学知识,完成下面小题。
4 .南极大陆四周被海洋包围,这些海洋是( )
① 北冰洋 ② 大西洋 ③ 太平洋 ④ 印度洋
A . ①②③ B . ①②④ C . ①③④ D . ②③④
5 .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的时间为 2 月份,主要因为南极地区此时( )
A .气温较温和 B .降水较丰富 C .大气较洁净 D .冰雪已融化
6 .中国南极科考员在科学考察期间,会面临的恶劣自然条件是( )
A .淡水缺乏 B .酷寒烈风 C .闷热潮湿 D .高寒缺氧
D 5 . A 6 . B
【解析】 4 .南极大陆是世界上纬度最高、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,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,南极大陆周围被 ② 大西洋、 ③ 太平洋、 ④ 印度洋包围,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处在地球的北极和两极两端,北冰洋不可能包围南极大陆,故 ②③④ 正确,故选 D 。
5 .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的时间为 2 月份,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, 2 月份时是北半球的冬季,但南极洲此时是暖季,气温较高,并且有极昼现象,适合考察和建站。南极大陆降水稀少,有 “ 白色荒漠 ” 称号;建站的选择时间与大气洁净无关;图示显示最热月均温为 -30℃ 左右,说明南极大陆气候严寒, 95% 以上的地区被冰雪覆盖,冰雪未融化。故 A 正确、 BCD 错误,根据题意,故选 A 。
6 .南极大陆是世界上纬度最高、海拔最高的大陆,图示显示最热月均温为 -30℃ 左右,是世界最寒冷的大陆,在科考期,会面临酷寒、烈风等恶劣天气;南极地区淡水十分丰富;全年寒冷, 不会有闷热潮湿的天气;南极地区平均海拔两千多米,不存在高寒缺氧的问题,故 ACD 错误、 B 正确,根据题意,故选 B 。
【点睛】南极洲,围绕南极的大陆,位于地球南端,四周被太平洋、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,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、罗斯海、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;南极洲由大陆、陆缘冰、岛屿组成,全境为平均海拔 2350 米的大高原,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。
下图示意某地理学习小组进行某种地理现象的演示实验,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,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。结合所学知识,完成下面小题。
7 .该实验能较好地演示( )
A .昼夜现象 B .昼夜更替现象 C .季节变化 D .昼夜长短变化
8 .如图所示时刻,北京正处于( )
A .日出 B .日落 C .夜晚 D .白天
B 8 . C
【解析】 7 .读图可知,图中图中手电筒代表太阳,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,被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,照不到的一面是黑夜,随着地球的自转,白天和黑夜会不断的交替出现,所以该实验能较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。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造成的,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。故 ACD 不符合题意, B 符合题意。故选 B 。
8 .读图可知图中阴影部分是黑夜,被阳光照到的一半是白天,图中北京正处于夜晚。故 C 符合题意, ABD 不符合题意。故选 C 。
【点睛】地球绕地轴转动叫做自转,地球绕太阳转动,叫做公转,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,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,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。
资阳某校地理小组对当地 2022年4月5日至8日的天气进行了观测和记录,结果绘制如图。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。结合所学知识,完成下面小题。
9 . 2022 年 4 月 5 日至 8 日,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( )
A . 5 日 B . 6 日 C . 7 日 D . 8 日
10 . 2022 年 4 月 8 日,大部分人出行( )
A .穿衬衣加薄外套 B .穿毛衣加羽绒服 C .带太阳伞 D .带雨伞
11 .从天气的角度考虑,户外活动存在风险的是( )
A . 5 日 B . 6 日 C . 7 日 D . 8 日
D 10 . A 11 . B
【解析】 9 .气温日较差是由当天最高气温减去当天最低气温,由图可知, 2022 年 4 月 5 日至 8 日,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8 日,日较差是 22-18=4℃ , 5 日的气温日较差是 20-10=10℃ , 6 日的气温日较差是 22-14=8℃ , 7 日的气温日较差是 26-16=10℃ ,故 ABC 错误、 D 正确,根据题意,故选 D 。
10 .由图可知, 4 月 8 日这一天是阴天,最高气温是 22℃ ,最低气温是 18℃ ,大部分人出行是穿衬衣加薄外套,没有必要携带太阳伞和雨伞,更不需要穿毛衣加羽绒服,故 A 正确、 BCD 错误,根据题意,故选 A 。
11 .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,人们往往根据天气预报符号安排生产、生活,如图可知,从天气的角度考虑,户外活动存在风险的是 6 日,因这一天有雷电,其余三天没有风险,故 ACD 错误、 B 正确,故选 B 。
【点睛】天气与气候都是表示大气运动状况,区别是天气表示短时间内的大气运动状况,是多变的、不稳定的,气候表示长时间内的大气运动状况,是少变的、稳定的。
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,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,并维持其生存和发展。下图为非洲大陆年降水量和某动物分布图。结合所学知识,完成下面小题。
12 .非洲大陆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( )
A .南北回归线之间,降水量大致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
B .整个大陆地区,降水量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
C .赤道穿过的地区,降水量超过 1500 毫米
D .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,降水量低于 250 毫米
13 .根据图中某动物分布地可知,该动物主要适宜生活在( )
A .干热的沙漠地区 B .深受海洋影响的沿海地区
C .湿热的雨林地区 D .干湿分明的稀树草原地区
A 13 . D
【解析】 12 .读图可知,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中心,南北对称分布;非洲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;降水量分布不均匀,故 A 正确, B 错误;赤道穿过的地区,在刚果盆地的附近降水量超过 1500 毫米,但在东部地区降水在 1000 毫米左右,并未达到 1500 毫米,故 C 错误;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降水在 250 毫米以下,但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降水量大部分在 250 毫米以上,故 D 错误。故选 A 。
13 .读图可知,图中某动物的分布地可推知,该动物主要适宜生活在热带草原气候区,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,降水分明显的干、湿两季,植被为稀树草原,故 D 正确;干热的沙漠地区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,湿热的雨林地区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,深受海洋影响的沿海地区,都与题干动物分布描述无关,故 ABC 错误。故选 D 。
【点睛】非洲,位于东半球西部,欧洲以南,亚洲之西,东濒印度洋,西临大西洋,纵跨赤道南北,是世界第二大洲,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。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,有 “ 高原大陆 ” 之称。
本卷还有9题,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~
该作品由: 用户苟双任分享上传
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。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。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 可圈可点 ,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