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生活处处有地理。下图为某校园平面图。读图,完成下面小题。
1 . 上图校园中( )
A . 主教学楼在校门正北
B . 图书馆紧邻着教学楼
C . 实验楼到运动场最近路线经过食堂
D . 耕作体验园的面积约为 250平方米
2 . 学校每周一 10:00举行升国旗仪式,有同学发现年中此时刻旗杆影长不同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( )
A . 地球自转 B . 地球公转 C . 地球形状 D . 地球大小
3 . 下图为同学们在耕作体验园劳动的照片。下列天气符号中,能反映当时天气状况的是( )
A . B .
C .
D .
1 . A
2 . B
3 . B
【分析】
1 .
该图依据指向标判别方向,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,主教学楼在校门正北,所以 A 正确;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隔着宿舍,所以 B 错误;实验楼到运动场最近路线经过篮球场,不经过食堂所以 C 错误;耕作体验园的长、宽图上距离分别是 1 厘米、 0.8 厘米,实地长和宽分别是 50 米、 40 米,面积约为 2000 平方米,所以 D 错误。故选 A 。
2 .
2.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,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,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,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,太阳直射点在南、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,所以校园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,每周一 10 : 00 的太阳高度不同,旗杆影长不同。故选 B 。
3 .
3. 读图可知,有的同学戴草帽,地上的影子清晰,可知当时太阳高照,是晴天。 A 图所示天气符号表示雷阵雨, B 图所示天气符号表示晴, C 图所示天气符号表示小雪, D 图所示天气符号表示中雨。故选 B 。
【点睛】
学会阅读地图,图中方向标箭头指向北;图中比例尺是图上 1 厘米代表实际 50 米进行解题。
我国已完成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。下图为第六次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图。读图,完成下面小题。
1 . 2010-2020年间( )
A . 0-14岁人口数量减少
B . 15-59岁人口比重增加
C . 60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
D . 全国人口增长超过 1亿
2 . 人口普查可以( )
①掌握人口规模的变化 ②查清人口结构的状况
③改变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④提供人口政策制定的依据
A . ①②③ B . ①②④ C . ①③④ D . ②③④
1 . C
2 . B
【分析】
1 .
读图可知, 2020 年比 2010 年人口总数增多, 0—14 岁人口比重上升, 0—14 岁人口数量增多,所以 A 错误; 15—59 岁人口比重减小,所以 B 错误; 60 岁以上人口比重增加,所以 C 正确;全国人口增长约 14.12 亿 -13.40 亿 =0.72 亿,所以 D 错误。故选 C 。
2 .
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规模的变化;查清年龄段、男女比例等人口结构的状况;为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。不能改变人口空间分布格局,人口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综合影响。综上所述, ①②④ 正确,故选 B 。
【点睛】
知道人口普查的作用与意义: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,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。根据人口普查的基本情况,可以根据科学的研究制定社会、经济、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,是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,人口普查资料是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和前提。
传统民居是反映地方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。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的简笔画。读图,完成下面小题。
1 . 两地民居中( )
A . 甲 —屋顶坡度较小 B . 甲 —临河流而建
C . 乙 —建材多用竹木 D . 乙 —窗户均朝南
2 . 两地中( )
A . 甲 —传统交通工具为马车
B . 甲 —地方传统戏曲为秦腔
C . 乙 —端午赛龙舟的起源地
D . 乙 —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
3 . 据图可推断乙地( )
A .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 B . 终年高温湿润
C . 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D . 河流湖泊众多
1 . B
2 . D
3 . A
【分析】
1 .
读图可知,甲民居屋顶坡度较大,乙民居屋顶坡度较小,所以 A 错误;甲民居沿河流而建,所以 B 正确;乙民居建成多用土、砖,所以 C 错误;乙民居正房的窗户多朝南,偏房的窗户朝东或朝西,所以 D 错误。故选 B 。
2 .
读图可知,甲地河流众多,传统交通工具为船舶,所以 A 错误;甲地位于南方地区,秦腔是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戏曲,所以 B 错误;乙地降水较少,河流少,不会是端午赛龙舟的起源地所以 C 错误;乙地降水较少,热量相对较少,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,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,所以 D 正确。故选 D 。
3 .
读图可知,乙民居屋顶坡度小,不需要考虑排雨水的问题,墙体厚,窗户较小,利于避寒保暖,说明该地降水较少,河流、湖泊少,冬季寒冷,可能位于秦岭 — 淮河以北的地区;北方地区气候湿热,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,利于排雨水。故选 A 。
【点睛】
知道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区别: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,墙体厚,窗户小等特点;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,墙体薄,窗户大等特点。这些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的。
一条条高速公路穿越壮美山川,成为云南省各族人民奔向小康的致富路。下图为云南省高速公路分布图。读图,完成下面小题。
1 . 云南省内的高速公路( )
A . 东南部稀疏,西北部稠密
B . 以昆明为最大枢纽向外辐射
C . 东接川、黔、鄂三省高速公路
D . 向西南通往缅甸、越南等国家
2 . 四段高速公路与其特色对应正确的是( )
A . 昆明至成都 —沿洱海,旅游展风采
B . 昆明至大理 —绕雨林,生态重保护
C . 大理至丽江 —抵边境,贸易促发展
D . 大理至缅甸 —跨怒江,天堑变通途
3 . 云南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( )
①当地环境日益改善 ②路桥技术创新发展
③国家经济实力提升 ④国家政策大力支持
A . ①②③ B . ①②④ C . ①③④ D . ②③④
1 . B
2 . D
3 . D
【分析】
1 .
读图可知,云南省内的高速公路东南部稠密,西北部稀疏,所以 A 错误;昆明高速公路最密集,呈放射状分布,云南省内的高速公路以昆明为最大枢纽向外辐射,所以 B 正确;东接四川(川)、贵州(贵或黔)、广西(桂)三省区高速公路,所以 C 错误;向西南通往缅甸、向南通往老挝、向东南通往越南等国家,所以 D 错误。故选 B 。
2 .
读图可知,昆明至成都不经过洱海,所以 A 错误;昆明至大理不经过热带地区,不经过热带雨林,所以 B 错误;大理至丽江向西北至西藏,没有抵达边境,所以 C 错误;大理至缅甸,跨越怒江,天堑变通途,所以 D 正确。故选 D 。
3 .
云南省地势崎岖,河流众多,建设难度大,耗费资金大,其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路桥技术创新发展、国家经济实力提升、国家政策大力支持;与当地环境日益改善无关。因此, ②③④ 正确,故选 D 。
【点睛】
读图得出图中高速公路的分布特点:以昆明为最大枢纽向外辐射,东南部稠密,西北部稀疏;再根据云南周边的临省和邻国进行解题。
农业科技的进步给青藏地区的人民带来幸福生活。阿里地区自然环境恶劣,曾经这里的新鲜果蔬几乎全靠外地长途转运;如今通过建设智能果蔬大棚,人们吃上了本地产的新鲜果蔬。下图为青藏地区农业分布简图。读图,完成下面小题。
1 . 青藏地区( )
A . 粮食多在河谷种植,因纬度较高、气温低
B . 畜牧业分布广泛,畜种适应高寒缺氧环境
C . 果蔬大棚主要在河流的源头,因水源清洁
D . 药材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,种类多样
2 . 阿里地区的人们能吃上本地产的新鲜果蔬,是由于( )
A . 自然环境改善 B . 当地饮食习惯变化
C . 出口需求增加 D . 农业科技水平提高
3 . 青藏地区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需要( )
A . 利用太阳能,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
B . 开辟新水源,兴建优质多汁牧草场
C . 开垦高原湿地,扩大果蔬种植面积
D . 重视生态保护,建立药材种植基地
1 . B
2 . D
3 . D
【分析】
1 .
读图可知,青藏地区粮食多在河谷种植,因地势较低,气温较高,热量较充足,所以 A 错误;畜牧业分布广泛,畜种多体矮身健、毛长皮厚,适应高寒缺氧环境,所以 B 正确;果蔬大棚主要在河流的源头,因为地势高,光照充足,有灌溉水源,所以 C 错误;药材主要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,气候和植被呈垂直变化,药材种类多样,所以 D 错误。故选 B 。
2 .
阿里地区地势高,气候寒冷,自然环境恶劣,如今通过建设智能果蔬大棚,改变了棚内的热量条件,人们吃上了本地产的新鲜果蔬,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。故选 D 。
3 .
青藏地区地势高,气候寒冷,利用太阳能种植粮食作物,成本太高,所以 A 错误;青藏地区雪山连绵,冰川广布,水源较充足,不需要开辟新水源,所以 B 错误;过度开垦湿地,会破坏生态环境,所以 C 错误;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,应重视生态保护,建立药材种植基地,所以 D 正确。故选 D 。
【点睛】
青藏地区海拔高,气候寒冷,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,水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。知道科技兴农的重要性,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,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。
本卷还有8题,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~
该作品由: 用户邵俊义分享上传
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。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。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 可圈可点 ,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。